這篇是今年的最後一篇文章了。
我想跟你分享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我常常被人問到,經營內容的平台該怎麼做選擇?
在2021年,不管妳是要經營自媒體,還是公司內容,了解平台的屬性都會是妳首先要知道的。
但是,光是平台就有FB,IG,PODCAST,YOUTUBE,BLOG,EMAIL等等這麼多個,到底該怎麼選擇,以及要把精力放在哪裡呢?
內容目錄
首先,我的第一個建議是要【多渠道經營】
不能把內容單壓在一個平台上面。
這樣風險太大了。
如果你單壓在一個渠道上,那只要那個平台的演算法更改,你的流量,你的生意就會大打折扣。
比如,就算是以最穩的SEO為例。
在2018年8月時,Google 更新了EAT(專業性,權威性,可靠性)的演算法。
這指標的目的在於打擊假新聞,要求在主要內容中要加入該領域的專家意見。
尤其對於【敏感主題】,像是【醫學,食品,科學,金融,法律,新聞】等領域的網站,要求特別高。
演算法一改下去,一片哀嚎,有很多人甚至在流量上出現砍半的情況。
這種單壓平台受影響的例子還有很多。
像是Google Ads 取消側邊的版位,讓投放Google廣告的成效大減。
更不用提影響更大的Facebook紅利消失,和Youtube的審核黃標了。
如果你還是把資源單押在一個平台上面,那麼只要演算法一改版,你的事業也會跟著一起下去。
所以你需要多渠道經營,來分散風險。
第二個建議是,【一魚多吃的概念,素材要重複使用】
不管是IG,FB,Podcast,Youtube,Blog,Email,這些平台的內容都是可以通用的。
你好不容易寫好一篇文章後,那麼你要想辦法把這素材重複使用,發布到其他平台上,發揮他的剩餘價值。
不過,要注意的是,麥克盧漢說過:【媒介即訊息】。
這意思指的是,媒介會決定信息的內容。
比如同樣是要約朋友吃飯,都是同一個目的,但是你用電話聊天和用LINE打字,兩者呈現的內容會全然不同。
所以,只要是媒介改變,你的內容訊息也需要作出相應修正,跟隨著改變。
要尊重不同平台的使用者習慣。
比如,以我為例的話,我個人看法是這樣。
在臉書中,你可以當作是你的靈感筆記,或是心得分享,是屬於碎片化的內容。
我自己都是把臉書當作【草稿區】來使用,成效不會太在意,得失心也不大。
而IG,你可以想成是有圖片的臉書文。
然後當你日常的貼文累積到一定量,可以組成有完整架構的文章後。
就可以考慮把文章統整成網站的部落格文章。
也就是說,部落格文章是臉書文章的集合體。
而當你的部落格文章統整好後,就可以開始錄製Podcast。
Podcast可以當作是有聲音的部落格文章。
因為Podcast的內容通常介於30-40分鐘,日常的臉書內容還不足以支撐這內容的量。
而至於Youtube,就可以當作是有影片的Podcast。
把Podcast的廢話拿掉,取其精華,濃縮成10-20分鐘,並且後製加上影片素材。
最後,Email有幾種方式。
你可以像我一樣,採用每日寄送FB以前寫的文章。
又或是一個禮拜寄送1篇就好,寄送你的Podcast,部落格,Youtube影片連結,這種已經統整好的內容。
簡單來說,日常貼文可以在臉書上撰寫,把臉書當草稿區來使用。
而IG是加了圖片的臉書貼文。
部落格是統整後的臉書貼文。
Podcast是加了聲音的部落格文章。
Youtube是加了影片的Podcast精華版。
所以你會看到這些渠道的內容素材,都是可以互通的,只是要做些適當的加工優化而已。
在平台內容的偏重上,我會建議以【Youtube】,【Podcast】,【部落格】這三者來當作未來核心。
理由是這三者的內容生命周期比較長,並且比較能吃到複利的效果。
所謂的複利效果,就是當你開始耍廢後,還是會每日帶給你穩定流量,有點被動收入的意思。
比如,在部落格和Youtube,這兩者分別是第一和第二大的搜尋平台。
人們會固定的在Google和Youtube上搜尋關鍵字,這些流量來源很穩定。
其實老實講,我已經好久沒更新部落格了,但是之前排名的那些文章,每個月帶來的固定流量,還是超過我日常在臉書發文的流量了。
而部落格相對來說,又比Youtube更穩一點。
因為部落格的SEO流量是你佔據位置後,除非後來者有什麼變更,不然就是站穩不會動了。
而Youtube對於新影片有更高的權重,同樣主題的內容,不是你內容豐富就好,而是越新的他會排越前面。
至於Podcast,受益於新科技,未來應該還有很長的一段紅利期。
最後關於IG這平台,雖然他現在還有紅利,但我覺得他未來會跟臉書一樣悽慘。
因為他的平台屬性是跟臉書一樣的,都是親友貼文和企業貼文混雜。
這跟Youtube和Podcast這種只有創作者頻道的屬性不同。
貼文要跟親友爭奪注意力的這種類型,只要哪天廣告氾濫,用戶有出走衝動時,就是大砍企業型觸及率的時候了。
因為每個平台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把用戶留在他的平台上。
是什麼時候不知道,也許要再過個5年,但未來這一天會到來的。
所以IG我覺得還是能經營,但未來有一天要有他被大砍觸及率的心理準備。
第三個建議是要【行銷自動化】。
網路行銷的關鍵就這2點:
1. 在正確的時間點,說正確的話。
2. 把客戶往下一個旅程階段推進。
如果想像新手指南一樣,給予客戶從0-1的資訊,讓他從全然不懂的新手小白,到能評估鑑賞你服務價值的識貨人。
在所有渠道中,目前也只有EMAIL能辦到。
Email行銷在戰略上的意義上有很大的貢獻。
因為他可以讓客戶循序漸進的了解你的服務價值,和加深信任感。
目前現在大多數企業在Email的操作上還是屬於濫發階段。
不僅沒培育到客戶,也沒自動化,可惜了。
也許有機會我會開一堂課,教怎麼設定Email行銷。
最後做個總結
在2021年,你不管是在經營個人平台,或是公司內容。
這3個建議都能幫助到你。
1.多渠道經營
2.素材內容重複使用
3.行銷自動化
就這樣了,明年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