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要用《卡片盒筆記法》?一套打破你認知的寫作流程

卡片盒筆記法】是由德國社會學家【盧曼Niklas Luhmann】所發明的。

在他3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一共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數以百計的學術論文,並且主題橫跨了多個領域包含社會學、生物學、數學、電腦科學等等。

就連去世後,還出版了好幾本書。

雖然大家都知道他很牛,可是當時卻不知道他為什麼能這麼牛,就連拍攝記錄片時他大方在鏡頭前展示的【卡片盒】,都沒有人把這當一回事,只是覺得很怪,都進入到電腦時代了,怎麼還有人在手寫卡片。

直到他去世後,有人檢查手稿才發現他這麼牛的秘密,後來有個德國講師【申克.艾倫斯Sönke Ahrens】把【盧曼做學問的方法】集結成書,稱作【卡片盒筆記法-How to Take Smart Notes】。

著有《圍城》的【錢鍾書】、用《洛麗塔》轟動20世紀文學界的【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以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亞歷山大】、奧斯卡編劇【Dustin Lance Black】等,都是卡片盒筆記法的鐵粉。

盧曼和他的卡片盒 1
圖源:楚汐

卡片盒筆記跟傳統筆記本不同的是,卡片的形式決定了筆記的內容,卡片就該是簡短精練的,所以每一次下筆就只要寫那麼一兩百個字,這就降低了寫筆記時的心理負擔。

並且當卡片筆記積累到一定數量時,會產生群聚效應,我們就可以此來提出問題、發展主題、進行寫作。這種自下而上的創作過程,自然地就會形成一篇文章,不用像面對白紙一樣重頭開始打,可以很好地解決我們創作時沒有靈感和素材的問題。

也就是說,當你採用了卡片筆記法寫作後,你該煩惱的不是沒靈感要寫什麼,而是題材太多了不知道要挑什麼來寫,這是幸福的煩惱。

所以,這套【卡片盒筆記法】並不是單純做筆記的方法,而是一個顛覆整個寫作流程的概念。

卡片盒筆記法 VS 傳統筆記法

我先說一下以往做筆記的方式有什麼弊端好了。

像是我使用的是【Google Keep】,每當在網路上看到什麼有意思的文章段落時,我都會擷取一段存放進去。

放到現在也累積了幾千篇的筆記了。

但這就跟我買一堆新書回家,卻不拆封放在那邊長灰塵一樣,到頭來只是滿足了自己的收集欲。

也就是說,筆記存放進去就等於是沉睡了,不會再挑出來複習了。

google keep

而【卡片筆記法】他要求的是你收錄進去的卡片都要跟以往相似的筆記做連結,這帶來的好處是,這能讓你搭建自己的知識脈絡,提升知識的複用率。

並且相似論點放在一起,還能做交叉比對,思考同一論點裡的不同想法。

卡片盒筆記互相連結1

最後是由於原有的筆記方法,都只限於劃線、複製、粘貼,人家的話是啥樣就還是啥樣,很少去做二次加工,改變其原有的表述方式。

所以這些筆記其實並不屬於我的,我只是收藏而已,我不擁有他們,每次讀完書一段時間後,就是會想不起來書中的具體內容。

為什麼要使用卡片盒筆記法?

【卡片筆記法】其實在各國都有出現類似的方法,像是日本【梅棹忠夫】寫的【智識的生產技術】也是在講類似的概念。

梅棹忠夫
圖源: 玉树芝兰

甚至還有個卡片展覽館,展示不同時代是怎麼用卡片來記錄事情的。

所以說這方法,就算不是【盧曼】所發明的,日後也會有其他人發明。

原因就是這方法是真的好用,因為它解決了人腦的三個硬體限制:【容量不夠】,【資料風險】,【不擅於面對複雜事務

中國研究【卡片筆記法】的【王樹義】老師有舉個很形象的例子:

想想看,如果有這樣一台電腦,你要不要買?

  • 存儲空間極為狹小,很容易裝滿,經常自動刪除一些資料,以便騰挪空間
  • 時不時會對已存內容進行修改,且不告知用戶
  • 處理簡單問題,工作起來很順暢;一旦遇到復雜問題,立即自己關機躺倒不干

你可能會質問我—這破電腦,要它作甚?

沒錯,咱們不會買這麼一台「殘次品」。可如果你沒得選呢?

很不幸,我們人類天生的這個頭腦,面對目前的信息時代,就是這樣的一個不合格設備。

1.容量不夠,緩存低

人類大腦的特點非常明顯,用電腦做類比的話,就是硬盤極大,但緩存極小。

大腦的神經元極多,理論上存儲空間驚人,而實際上你確實可以記住這十幾二十年來的很多事情,這種存儲能力是很多頂尖電腦都達不到的。

可是,既然我們人具有這麼強大的存儲能力,那為什麼很多知識卻記不住呢?

之所以龐大的儲存能力和可憐的知識儲備不相匹配,就是因為人腦的緩存低的驚人。

舉個例子:

雖然你學過數學,理論上幾千位數的算術都不是難題,但人類的大腦只能憑空計算二位數以內的乘除法。

除非掌握速算技巧,用投機取巧的辦法得出計算結果,否則12乘以34等於幾,這就是你可憐的大腦能算出的極限。

你在大腦中模擬一張草稿紙,只能進行這個等級的運算。

至於三位數的乘法,比如說123乘以456等於幾,你可憐的大腦是絕對算不出來的,算著後面就忘記前面,因為運算的數據量超過了你大腦的緩存極限。

但只要給你一張草稿紙和一支筆,讓你在草稿紙上進行數學運算,成績再差的學生都能輕易算出這個結果。

這種草稿紙,就等於是電腦的內存,能極大提升你大腦的緩存上限,所以你才可以運算出三位數以上的乘法結果。

所以卡片筆記首要解決的,是我們記憶空間狹小的問題。你頭腦中一旦試圖記事,就很難再專注處理其他任務。於是記筆記最大的用處,便是清空頭腦內部存儲空間,存在外面。

2.資料風險,串改記憶

前面提到人類大腦的緩存太低,只能記憶極少量的東西,所以會自動拋棄大腦認為不重要的部分。

人的短期工作記憶 —— 非常有限,每時每刻只能最多想四個東西。

比如,你的眼睛明明看到你出門的時候是不是關門了。但出門的1分鐘後,你也許就把這件事給忘了,死活無法確認自己是否關了門,腦海中空白一片,毫無記憶。

這是因為你的大腦認為這個細節不重要,為了避免這東西佔緩存,直接就把這段記憶給刪除了,去記那些大腦認為更重要的東西。

所以如果你遇見事情不馬上寫下來,也許轉眼間就會忘得一乾二淨,並且事後回想時還會被大腦給自動腦補修正記憶。

3.不擅於面對複雜事務

如果我們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記錄,那確實記在哪裡都可以。例如小本子、書的空白處,甚至是餐巾紙上也可以。

但是,我們的目的是知識創造。

那麼就需要用自己的話,自己的理解來對筆記做深加工的動作。

只有用自己的話寫出來,才能證明你理解了。這樣才能把別人的思想轉化為新的、屬於自己的東西。

但是如果你面對的是一本書,一個大本子,你一想到要在上面寫密密麻麻的字,耗費你一整天的時間,你就會開始懶,開始退卻。

因為這樣的任務太困難,太硬核了。

而一旦你有了放棄的打算,你的大腦就會開始幫你找偷懶的理由。

例如:

  • 時間還早,急什麼?
  • 這會兒多讀一些書,收效更多的。
  • 明天再做也行

但如果你使用的是卡片媒介,每一次下筆就只要寫那麼一兩百個字,你心理的負擔就不會那麼大,將來整理的時候,你就足以去說服自己的大腦:

看看,就這麼點內容,做了不就得了?你能行的!

所以,卡片的形式決定了筆記的內容,小巧的卡片可以降低你做筆記時的心理壓力。

該怎麼執行卡片盒筆記法?

【卡片盒筆記法】的執行分為三步驟 :【收集】【整理】【輸出】

1.收集

在收集階段要收集兩種筆記,分別是快閃筆記(Fleet Note)以及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

【快閃筆記】是紀錄在閱讀或是生活中突然看到的,想到的東西,可以理解為筆記軟體中的收件箱或備忘錄的概念,他只是個臨時存在的筆記。

比如:

【聽眾在你的演講裡有沒有找到他自己的位置】

就是個很簡單的小想法而已,紀錄時不用刻意思考,也不用講究文彩,只要能及時記錄就好。

但是由於湧出來的想法是【高頻次的輕量化信息】,所以需要個工具方便隨時記錄,而使用手機APP是最好的方式,像我是使用【Colornote】來記錄出現的小靈感。

ColorNote

【文獻筆記】則是在閱讀中遇到的知識點,是自己不想忘記的內容,我們需要加上來源方便溯源,像是書的名稱,出版社名稱,作者姓名,網頁網址等等

文獻筆記參考資料

比如:

在廣告投放中有個說法,叫做“渠道即信息”,就是你投放什麼渠道,渠道本身就能發射出一種信息。

比如我們這樣的諮詢公司要投放廣告,你是選首都機場還是高鐵站?你是選一線城市機場還是地方城市機場投放?如果你選了首都機場投放,那你這個廣告牌本身就釋放出一種信號:這家諮詢公司是一家國內頂級的諮詢公司。

歷史上,CK曾經起訴過它的一個經銷商,因為該經銷商將CK鋪到了costco和山姆會員店這種折扣商店渠道,CK認為在這種渠道銷售損傷了CK的品牌形象。

https://mp.weixin.qq.com/s/Bdo_kQquK0uswrZN8n-blg

對於【文獻筆記】在這階段不用動腦,就無腦複製貼上收集就好。

不過要注意的是,一次收集一個觀點就好,太長的文章你可以拆分成多個觀點來收集。

因為卡片筆記法講究的是最小單位想法的復用性,如果筆記太長,就沒法穿插復用在其他文章上了。

我自己是使用【Google keep】來收集【文獻筆記】,因為他輕量級並且支持手機,平板,電腦等的雲端同步。

卡片盒筆記google keep 1

2.整理

在整理這個階段我們要做兩件事情,一個是要把剛剛收集來的文獻筆記【用自己的話說一遍】,另一個是要把【新筆記跟舊有筆記做脈絡上的連結】。

用自己的話說的好處是一方面能理解訊息加入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記的更牢,另一方面是能減少日後寫文章的時間。

比如,當【卡片想法】累積到一定程度的量後,文章就可以像拼積木一樣用卡片想法拼湊起來,就不用每次都要從白紙開始打起。

並且由於都是自己的話,有一致性,也不會有違和感。

你可以想像成這步驟就是在煮菜備料,備了一堆料,而當你有一天想煮咖哩飯時,你就發現胡蘿蔔,馬鈴薯,雞胸肉都切好了,你就可以馬上下鍋了。

再來,是把新筆記跟舊筆記做連結,這一步就是卡片筆記法的精隨了。

因為同一個論點放在一起,通過不同筆記信息間的對比、糾正與思辨,你可以集中思考不同想法間的碰撞,激發創作靈感。

或者是找到有沒有可能相差很大的領域間竟然有類似的概念。

深度思考

李笑來說過:【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幾乎可以歸類為這兩個條件:有沒有足夠多清晰,準確的概念,概念之間有沒有足夠多清晰,準確的聯繫】

萬維剛說過:【人腦發揮創造力最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把兩個不同想法連接起來。這個連結越是想不到,創造出來的東西就可能越有意思。】

跨能致勝寫道:【最成功的策略是能把乍看不同的各種情況連結起來,看見深層結構的相似之處。】

所以說能夠【對問題、觀點和信息進行拆解重構】,比單純地【擁有大量知識】更重要。

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的,往往並不是知識數量,而是知識之間的聯繫。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建立聯繫的收穫也會越來越大。

當你只有一個知識的時候,增長1個知識可能就是增長一個知識。但是當你有10000個知識,接觸1個新知識可能意味著增長了5000個知識——因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識建立了聯繫。

在文章間建立起前後的連結關係,可以幫助你搭建【知識框架】,對於整體大局脈絡有個明確的認識。

卡片盒筆記互相連結

在整理階段有三個軟體很夯,分別是:

  • Roam Research(很貴,月費約400台幣)
  • Odsidian(免費的,功能也不錯,但上手有點難)
  • Heptabase(簡單易操作,目前早期公測中,每月約200多台幣)

我自己是使用heptabase,創作者是台灣人很年輕的,想說給個機會,並且客服什麼的可以打中文詢問。

heptabase

延伸閱讀:Heptabase:面向未来的知识操作系统

在整理階段,你會看到你不僅要用自己的話講,還要把文章間做脈絡連結,這意味著要調整前後文的順序和邏輯。

所以我的理解是在整理階段上是屬於重加工,這用手機會很難操作,我們要使用來電腦操作。

3.輸出

寫作最大的阻礙是如何“從零開始”。

如果寫作需要的所有零部件都擺在眼前:角度獨特的話題、深刻的觀點、素材故事、引用、金句以及參考書目和文獻內容,甚至文章大小標題,只需要你把它們串在一起編排成文。這肯定要比每次面對一張白紙,重頭開始寫要簡單的多吧。

在這階段就是當你的卡片儲備累積到一定的量,足夠寫成一篇文章想法的時候,把它適當的排列組合寫出來,這就稱為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

永久筆記是通過思考筆記之間的聯繫而產生的新想法,評論和思想的筆記,他是需要被永久保存以及經常翻看的。

這三者筆記的關係是,【閃念筆記】和【文獻筆記】都屬於第一層筆記,而【永久筆記】是在這兩者的基礎上重新整理和優化寫出的。

以剛剛的例子舉例,利用胡蘿蔔,馬鈴薯,雞胸肉這些小卡片備料烹飪而成的咖哩飯就可以稱做是永久筆記。

像是這一篇就是永久筆記了。

在打字時工具選一個適合的就行了,我自己是使用Word。

看你是要用能雲端儲存的notion飛書Lark印象筆記google文件

或是專業作家用的ScrivenerFinal Draft都可以。

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的12個原則

卡片盒筆記法原則
圖源:何一叨叨

國外研究「卡片盒筆記法」的專家,給予新手 12 個使用原則:

  1. 原子化:一則記事只記錄一件事情
  2. 獨立性:一則記事即使獨立也能夠被看懂,每一則記事都可以被單獨移動、處理、與其它記事合併
  3. 建立連結:每產生一則筆記都必須要和原筆記進行連結
  4. 註解連結:連結筆記時都要寫為什麼要連結這則筆記
  5. 說自己的話: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則筆記,不要單純複製貼上
  6. 記下資料源:避免侵權與知道這則筆記是哪裡來的
  7. 自我想法:在卡片中加入自己的想法
  8. 別擔心結構化問題:卡片盒筆記法的宗旨就是打破制式結構
  9. 加入連結頁:讓相連的筆記可以透過自己的思路串接成一篇短文
  10. 加入總目錄頁:讓相連的筆記有總目錄的位置可以參考
  11. 不要刪除舊筆記:用連結筆記將舊筆記連結到新筆記,並且說明什麼舊筆記不好
  12. 盡情地加入筆記

資料參考:

“無論你要推出新品牌,優惠活動還是內容計劃,第一步都是創建客戶頭像。

多米
多米
我透過這個網站分享我所知道的技巧。有別於大部分的學習機構,網站上的資訊全部免費。
多米
我透過這個網站分享我所知道的技巧。有別於大部分的學習機構,網站上的資訊全部免費。

目錄

“無論你要推出新品牌,優惠活動還是內容計劃,第一步都是創建客戶頭像。

(超過3142人領取)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