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方法:戒備那些說自己讀超過5000-10000本書的人

閱讀的方法:戒備那些說自己讀超過5000-10000本書的人

有時候會在社群上看到一些吹噓自己讀過幾千本書的人。

說自己掌握了速讀技巧,一天可以閱讀3-5本書。

而每次我都會很好奇的點進去看他們的文章或是影片,想看看他們看了那麼多書是不是真的有料,能不能給我什麼啟發,而無一例外的都讓我失望了,他們的內容都是思考層次很低的,沒什麼洞察洞見,是屬於很平庸的內容。

甚至我看完後還會反思,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看這種東西。

但是也不能一句話說死,世上真的是有能看很多書,理解透徹,寫出來的內容還很有料的,像是劉潤以及樊登。

一.讀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怎麼提升閱讀速度?

首先,你要知道,從來就沒有所謂的”閱讀速度”,只有”理解速度”。

也就是說,看書快只是個假象,本質是這個書中的觀念以前就學過了,大腦對這瞭如指掌,所以這部分就可以跳過去或是快速帶過,不用再花時間重看一次。

所以這樣推導下來,看書快的原因是省略了很多的理解時間,看書就很像是在作複習一樣,只要你的理解速度越快你的看書速度也就能越快。

二.怎麼增加你的理解速度?

如果一件事情你能很快的做出理解做出反應,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你已經不是第一次經歷過這個情況了,往往是你先有第一次的經驗,然後你獲得了某些結果,你根據這反饋做出反思做出修正,而再次經歷一樣事件時,你就能條件反射的喚起之前的經驗,很快的做出應對。

比如說,當你拿到個陌生的食譜時,第一次會先仔細地按照比例量好配料,然後按照步驟一步一步的操作,其中可能會有操作失誤,導致整批材料報廢要重來,而當你煮這道菜超過10次後,也許你已經把食譜背住了,不用每做一步看一次食譜了,而當你煮超過100次時,你甚至可能都不用拿磅秤出來精準的計算,而是憑著經驗直接大手抓配料。

也就是說,當你重複的操練後,你的基礎就很牢固了,能熟能輕巧,不用再看食譜,而是可以憑著經驗直接料理。

所以我們再次推導,理解速度快的原因是基礎牢固,重複過多次,已經理解透徹,不用再花時間理解了。

三.怎麼讓你的知識基礎穩固?

在人的記憶中,可以區分成三種記憶階段: 瞬時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

瞬時記憶就是你平常經歷的很多事,但你就是稍微瞄過,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中,甚至你可能根本沒印象有看過這東西。

短期記憶就是這東西有引起你的注意了,但如果沒有讓你特別印象深刻,或一直重複的話,你也很快就會忘記的。

長期記憶是進入到你的深層記憶中,在做回想時,你可以很容易的調用這些內容。比如,你可以清楚的記得你第一次出國玩的細節,或是以前學生時代跟同學一起苦讀的時光。

對應在閱讀上,你可以理解為當我們看到一個很重要的新觀念時,就要想辦法透過一些”加工”的手法,把它從”短時記憶”移入到”長期記憶”中,這樣才能記得牢,才不會在下次看到時還以為是新觀念要再重記一次。

而在記憶加工裡,有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攝入易提取難,攝入難提取易】。

舉例來說,如果你背一首唐詩,你只念過一次,那麼這樣攝入是容易的,但是當你要回想時,提取就難了。

而如果你把唐詩重複念個100次,不僅念而且還抄寫,還作筆記,還畫分鏡圖把它拍成影片,甚至是編成一部小說,那這樣雖然攝入很難,需要花你很多功夫,但只要你一回想你就能很快地從記憶中調取出來,不會忘記。

所以,任何人在最開始看書時一定都是以”精讀”為主的,不管是劉潤,樊登,或是任何你想的到看書很快但又很有料的人,在他們最一開始接觸新觀念的時候,一定都是看得很慢很慢,三不五時都要停下來思考的。

我從來沒看過哪個讓我從內心佩服的人是使用速讀方法來學習的,反而他們都會自嘲自己的看書速度很慢,常常看到什麼新觀念都要停下來做筆記,有可能用一整天的時間來理解。

那個思考的時間就是在增加攝入的難度,以及降低提取的難度。

樊登在《讀懂一本書》裡說:大概集中讀了一百本書以後,我能明顯地感覺到自己讀書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輕鬆,而且很容易抓住重點。這說明久而久之的訓練給我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也就是說,這是個倒吃甘蔗的閱讀觀念,由於樊登在一開始讀書時有打好底子,有透徹的理解書中的核心概念,這樣看到後面其他書時就會很像是複習一樣,看到什麼觀念,都可以舉一反三,想到另外個觀念也是相同的原理,互相應證。

而如果是使用速讀方法來學習,雖然乍看之下閱讀速度很快,能看很多書,但代價就是理解程度不高,有時候看完後隔幾個月重看,還會以為看到的是新書,因為之前看的都忘光光了。

《如何學習》的作者亞當·羅賓遜說:所謂速讀,就是快速找出哪些是不需要讀的;所謂略讀,就是瀏覽一篇文章後,決定什麼是重要信息。

速讀的秘訣並不是快速看過所有的內容,而是知道什麼內容應該細嚼慢嚥、什麼內容應當快速略讀,而什麼內容你可以完全忽略,只要你不在無用的信息上花時間,你的閱讀速度就可以提高。

四.牛人的讀書方法,也是我自己的看書原則:

1.重複看、重複看、重複看

將好書讀很多遍,勝過去讀很多書。

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生處境下重複讀,好書每次給你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因為人讀書本來就只能讀懂他本來就懂的東西。

現在6歲小孩就會背孫子兵法了,但他可能到60歲的時候,也還不懂孫子兵法真正的意義,因為沒有真正經歷過。

所以重要的書,我們每隔幾年就需要重讀一遍,每過幾年還是那本書,但你有了不一樣的經歷,不一樣的人生體驗,你能讀到的東西,就不一樣了。

2.只看經典讀物

書的數量根本不重要。

其實如果要搞懂一個領域的話,你所需要看的經典書也不會超過50本,根本不用看到上千本之多。

而看書最關鍵的就是挑書了,最簡單的邏輯就是選擇:

  • 著名出版社出版的
  • 再版次數多的
  • 重印次數多的
  • 符合這類書的文末參考目錄,順著這目錄找出這作者推薦的其他作者書

至於網紅書,知識含量太低,時間寶貴,可以等你經典書看完了再看。

3.擁有良好的作筆記方法

讀書最重要的是”打磨觀念,以及觀念之間的連結”。

《精進》的作者采銅說:我看一本書絕不會期待它從頭至尾都能啟發我、對我有用,我只是想,如果這本書裡面有一個小點,兩個小點對我有用的,這本書就是好書!我把從不同書上找到的各種有價值的碎片記錄下來,再匯總在起,就可能建立我自己的體系。

萬維鋼在《學習究竟是什麼? 》中也這樣說到:讀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尋找能夠刺激自己思維的那些亮點。

你可以理解成,在看一本書的時候,好書只需要在一個點上深深擊中你。學生以外的人,讀完一本書還按照目錄做思維導圖意味著你一無所獲。

為什麼你要用《卡片盒筆記法》?一套打破你認知的寫作流程

4.不要帶有立場,客觀的看

在讀書時不要只看同一論點的書,最好是找出相反論點的書一起看,這有助於你擺脫信息繭房,避免離真相越來越遠。

5.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養成看書習慣,不需要一次過量看很多書,然後有時候又完全不看書。

我自己是把看書歸類成像漫畫遊戲一樣的休閒類,所以看書對我來講不太像是學習,比較像是娛樂。

華杉認為: 書不一定要馬上讀懂,實際上所有的書都不可能完全讀懂。因為書不是讀懂的,而是對照你的經驗、作者的經驗才懂的。懂,是一種共鳴。有時是先有經驗,讀書對上了。有時是先讀到書,後來印證了。

所以看書要培養成習慣,先以累積為主,看了先記住,也不用過於追求理解,等到哪天你的生活閱歷到了,自然就理解了。

6.多看不同領域

保持看書的隨機性,亂讀書的意義在於避免你認定值得讀好多遍的好書成為”局部最優陷阱”。

7. 磨練把書看完的能力

“過早引用”是計算機術語,指的是對於變量,都有先宣告後引用的要求,直接使用未聲明的變量是禁止的。

但是對於閱讀來說,過早引用很常見,可能第一章節講到的觀念,到了第七章節才會解釋。

所以在讀書時需要培養一個很重要的技能,那就是讀不懂也要讀完,然後要重讀很多遍。過早引用的知識結構,就不可能是一遍就讀懂的。

李笑來的觀點是 :

有經驗的讀書者,拿來一本書開始自學技能的時候,他會先翻翻目錄,看看其中有沒有自己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概念;然後再翻翻術語表,看看是否可以盡量理解;而後會看看索引,根據頁碼提示,直接翻到相關頁面進一步查找…… 在通讀書籍之前,還會看看書後的參考文獻,看看此書都引用了哪些大牛的書籍,弄不好會順手多買幾本。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 “盡力消解了大量的過早引用”,為自己減少了極大的理解負擔。

第一遍的正經手段是 “囫圇吞棗地讀完”,用個正面一點的描述,就是 “為探索未知領域先畫個潦草的地圖”。

那些習慣於一上來就仔細認真的人,在這裡很吃虧,因為他們越是仔細認真,越是容易被各種”過早引用”搞得灰心喪氣;相應地,他們的挫敗感積累得越快;到最後弄不好最先放棄的是他們 —— 失敗的原因竟然是因為 “太仔細了”……

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做好將要重複讀很多遍的準備,從一開始就要做好第一次只能讀懂個大概的準備。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道理就在這裡了。

“無論你要推出新品牌,優惠活動還是內容計劃,第一步都是創建客戶頭像。

多米
多米
我透過這個網站分享我所知道的技巧。有別於大部分的學習機構,網站上的資訊全部免費。
多米
我透過這個網站分享我所知道的技巧。有別於大部分的學習機構,網站上的資訊全部免費。

目錄

“無論你要推出新品牌,優惠活動還是內容計劃,第一步都是創建客戶頭像。

(超過3142人領取)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