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的準則

【提問的準則】:別再問蠢問題了,成年人的提問是公平交換

我經營自媒體有五年多了,這期間常常會收到一些行銷相關的提問,但有些問題……該怎麼說呢,真的是蠢到不行。就是你能明顯的感受到,對面那人就是個蠢蛋,所提的問題都沒什麼建設性,就是隨口提,把你當Google在用而已。

而我對於這種問題,早年間還會應付一下,但到後面真的是越來越煩。雖然他們可能沒什麼惡意,但我覺得這種浪費別人時間的行為,反而比刻意找碴還可惡(因為刻意找碴的,你封鎖就好,並不礙事。但沒帶惡意過來的,你搞不懂他的目的性,反而會浪費你更多的時間精力)。

所以我想了想,決定要來統整一下「提問的準則」,看看能不能讓問蠢問題的人減少一點,以下借鑑了”李笑來”和”Eric Steven Raymond”的觀點。

成年人的提問應該要長什麼樣子?

在我們是小孩的時候,我們都很喜歡問問題,因為這世界對我們來說充滿著未知,我們會想知道天空為什麼是藍的?樹葉為什麼會掉下來?月亮是做什麼的?

但是當長大後,我們知道知識是沒有邊界的,如果我們繼續將精力耗費在這些模糊問題上…….我們將會一無所成。所以我們提問的重點,會放在如何達成某項具體任務上。而不是再去問那些虛無飄渺的抽象問題。我們會以解決問題為主。

但問題是,很多人在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提問的方式卻沒有改變,還在使用小孩式的問法 —— 將別人當作Google用 —— 問些很基礎,沒有自己思考過的問題,來指望陌生人像你父母一樣,有耐心地去幫你解答。

這本質上是將自己的責任丟給別人,但他們沒有想過,別人其實並沒有這義務去接住。

成年人的交往是公平交換,不是單方面的索取價值。你向朋友問蠢問題可以,因為朋友有時候也會向你問蠢問題,彼此間有來有往的,很公平。但你和陌生人之間並不是公平交往的,你是單方面問蠢問題,你並沒有提供給他任何對他有利益的價值,而且有時候問完就閃了,那他憑什麼要花時間幫你解答呢?尤其是那些能解答你問題的牛人,他們通常是比你忙上數十倍的,他的時間比你稀缺,那你還用蠢問題去打擾他,你看他要不要把你加到黑名單中?

所以我們成年人的提問,要先理解一點 —— 公平交換。沒有任何人有義務回答你的問題,這不是強制性的任務。而你想要讓別人有興趣回答,那你得做到公平交換才行,也就是說成年人的問題,與其說是「提問」,不如說更像是「討論」。

你要先對你的問題有某種程度上的理解,先做點功課,不要問那種 Google上隨便一搜就能找到的答案,而是要問那些偏向於經驗判斷的隱性知識。這方面最直接的體現是用選擇題的方式來提問,而不是簡單的開放式。例如:”我對XXX有些疑問,我的狀況是XXX,現在想出了兩種解決方式,一是XXX,二是XXX,老師覺得哪個方式比較可行?還是老師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這種提問方式,一是會讓回答者感受到你為這問題所做出的努力,二是你界定了範圍,回答者就能用比較小的精力回答。

其實大部分人都很樂於幫助他人的,每個人都喜歡回答問題,只是不喜歡回答蠢問題而已。尤其是被蠢人問問題 —— 那種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就妄想浪費別人的時間給他答案的,是罪大惡極,但偏偏蠢人沒這自覺。因為你知道他根本沒做任何的研究,他的前置知識很缺乏,你沒有一個底說,到底要教多久,才能補足他了解這個知識點所需要俱備的知識量,那就是個無底洞。

那這種連基本功課都沒做的,連提問者自己都不重視的事情,又怎能要求其他人重視呢?

提問的三個層次

層次一:你看到問題不懂後,然後你沒頭沒腦的就去問別人,把別人當作google在用

基本上這種問法是最惡劣最蠢的。因為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你都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而且這種問題是屬於沒有建設性的問題,也不會幫助回答者成長,沒有任何人想回答這種問題。

層次二:你給出了自己的相關信息,詳細背景,把這問題套入在情境中,再去問人

雖然這種問法也沒法幫回答者成長,但你至少節省了他的時間,因為任何問題的標準答案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看情況」。而你將具體情況說明清楚後,回答者就很容易對症下藥,直接回答,而不用花腦筋去排列出那無數的可能性了。

層次三:你對於你自己的問題有經過一定的研究了,只是還有盲點存在,不確定正確答案是哪個。於是你將你找的資料,具體情境和思考推理的過程都一併告知回答者

這種才是有建設性的提問,也能幫助回答者成長。

正如”大多數邏輯問題其實是語言問題,大多數決策問題其實是信息問題” —— 在解決具體問題上面,你給的背景信息量越充分,就越能幫助回答者去解構這問題。所以你需要將問題定義的非常清楚,問題是發生在什麼樣的情境下,牽扯到什麼樣的概念,嘗試過的解決方法等等 —— 而要把問題的背景資訊限定好,就需要你事前投入大量的時間來分析問題。

很多時候,不是老師不想回答,而是學生連基本的範圍都沒有限定好。老師畢竟也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他也不知道你的目標是什麼,你的情況是什麼,具體真正想問的是什麼?

就像有學生問華杉怎麼理解行銷的,那華杉就無語了,只能叫他先去看大學教材。

華杉就說道:”提問題一定要下功夫,問具體問題,問小問題,不要問大而空泛的問題。你付出多少努力去提問,就能獲得多少答案。如果自己一點都不思考,空空的拋出一個問題,懸在半空,人家想回答,也不知道從何說起。”

提問前:戒掉把人當作 Google 問的習慣

提問前要記住:有90%的問題根本就不應該問。

提問前要記住:有90%的問題根本就不應該問。

有一種習慣真的要戒掉,那就是把別人當google來用。

第一,別人是沒有什麼義務回答問題的,尤其是自己google就能找到答案的,那這種問題拿去問別人,單純就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這比花別人的錢更過分,是很不道德的。這種人真的很討厭,往往問一次回答他後,看你會回答,後續就當成習慣了,就會一直來問,偏偏問的都是那種沒有技術含量的,對回答者來說也得不到任何成長的機會。

第二,這對個人來說也是糟糕的行為,喪失了自己找答案的機會,而提問水平其實代表了你的思考程度,自己想都沒想過就發問,沒有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不管做什麼行業都混不好的。我自己遇到問題時也會想找人詢問,但我從來不問初階問題的,差別是你應該要有自己的初步思考,直到真的沒辦法後才來問,並且我在問時我會給出我的思考思路,而不是一有問題就問,當問免費的。

第三,現在都有 ChatGPT 了,可以用自然語言對話了,想不懂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寧願浪費別人時間,也不去問AI。當然,如果是朋友之間問,這種我覺得可以,但很多情況是雙方之間明明就是網友或是陌生人的關係,那還這樣問,不把別人的時間當時間,那真的是沒什麼社交直覺和交往邊界。

基本上,你自己到Google上查查,就能解決掉90%以上的問題了。

提問中:要方便別人回答

提問中要記住:你得幫答題者省時間。剩下的10%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你也不是劈頭就拿去問,你還得經過一次打磨的過程。

我們所問的問題,都是在搜尋引擎上找不到的,是屬於內隱知識,需要依靠別人的經驗來解答,這種問題才有回答的價值。

一定要有具體事

很多人喜歡沒頭沒腦的問問題,就好像他是大紅人,別人早就知道他的具體情況一樣。小馬宋說道,有些人問問題是這樣的,比如:”我們做了個無人機,該怎麼做行銷呢?”

那這種問題非常無聊,你既不交代背景,也不說行業現狀,也沒告訴別人你的產品特點,不要指望這種無腦的問題會獲得什麼高品質的答案。適當的問題是,交代背景,分析產業現狀,說明你的產品優缺點,然後告訴大家你遇到的問題,有什麼嘗試,失敗還是成功了,你對幾個方向的分析,這才能引起足夠的討論。如果只是交代個模糊問題,說跟沒說一樣,別人還要透過追問的方式去了解具體細節,那這也是在消耗別人時間。

這個在《孟子》裡叫做“必有事焉”,就是說我們討論問題,一定要有具體事,有具體事才能知行合一,如果不能知行合一,這個問題就是空談,就沒有意義。

就比如說,你去健身房找教練,叫他推薦一些訓練器材給你。但他怎麼知道你到底是來幹嘛的呢?你是要重訓增加肌肉,還是要慢跑讓自己心肺功能提升,又或者是要減脂,那這每一種不同的目的,對應的器材都是不同的。你好歹要先說一下目的,別人才能對症下藥。

描述問題症狀,而非猜測

告訴答題者你認為問題是怎麼造成的並沒有什麼幫助。

因為,如果你的推斷如此有效,那還用向別人求助嗎? —— 亂給答案反而會帶偏推理和偵查方向。因此你要原原本本的告訴他們問題的「症狀」,而不是你的解釋和理論 —— 你得讓牛人自己來推測和診斷。

蠢問題:我的網路速度好慢,是不是被鄰居盜用了?

聰明問題:我使用的是 Google Nest Wifi 路由器,最近網路速度明顯變慢。無論是有線還是Wi-Fi連接,都有明顯的延遲和速度下降。我已經確認過我的設備沒有在背景下進行大量下載或上傳任務。我也試過重啟路由器,但沒有改善。請問可能的問題是什麼?

對於診斷者來說,看到問題的症狀是一種真實的需求,往往會比提問者胡亂的猜測或歸納的結論要好。

不要情緒勒索

有些人為了讓別人回答他的問題,往往會選擇用低聲下氣,求可憐的方式詢問。例如:”我知道我只是個可悲魯蛇,但……”。

或者說跪求、急、救命啊!!!!

但其實這種提問方式很令人惱怒,這是情緒勒索。

我每次看到這種提問方式都會有厭惡感 —— 我時間已經很寶貴了,你不好好描述問題就算了,還非得用這種提問方式,那我除了要回答你的問題外,還要花額外的精力去消除你帶給我的負面情緒。就是你急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阿,我又不急。但這種提問法會強制將你的心理狀態這負面情緒強加於我,而我為了要消除這負面感,或者說不被影響,就要花額外的心力。(就有點像是有些諮商心理師,幫別人諮詢久了,接觸到的負面情緒太多,反而自己抑鬱了)

所以說,不要用低聲下氣取代你真正該做的事。好好的描述背景條件和你的問題情況就好。不要用讓人反感的方式提問,這會讓人反而更不想回答你的問題。

要限縮問題,方便他人回答

最有可能給你有用答案的人,通常也是最忙的人。

所以你要盡量方便別人回答 —— 不要問開放式問題,不要問那種別人要寫一長篇才能回答的,而是要問「選擇題」。一來你提供的選項會讓對方覺得你花了時間去研究解決方法,二來他們在這基礎上的回答也會更有針對性。

你需要界定你的問題 —— 使專家花在辨識你的問題和回答所需要付出的時間減到最少。而他們奉獻的時間越少,就越有可能從真正專業而且很忙的專家那裏得到解答。

提問後:回報問題

提問後要記住:有所成果後,要有回報的動作。

在向別人詢問問題的時候,記得要養成回報結果的好習慣,因為別人其實也會想知道他的招式究竟管不管用(就是會想要追蹤後續)。事後回報是做人的原則,你回報了,代表你這人就靠譜。所謂的靠譜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每個丟給你的交代事項,都有個反饋,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有做沒做都不知道。

有反饋,這事才算閉環。

所以當問題解決後,你要向所有幫助過你的人發個簡短的說明,讓他們知道問題是怎樣解決的,並再一次向他們表示感謝。

提問的價值

高考中的分數,面試時的學歷,這些都是顯性的標準。要達到這些標準雖然不簡單,但更有難度的卻是那些看不見的標準。而「提出好問題」就是一個很少會被列出來,但卻是非常重要的識人標準。

法國著名的思想家伏爾泰曾經寫道:「用一個人的問題,而非他的答案,去評斷他。」英國哲學家培根也說:「發問謹慎,等於展現一半的智慧。」

所以你怎麼提問,會連帶的影響別人怎麼評判你這個人。當你都在問蠢問題時,那別人也會默默在心中給你貼上個”此人不堪大用”的標籤。

舉個真實例子,前幾天有個保險業務員要找我簽一些文件,我地址都給他了,他還問我:”附近有什麼公車”。我說:”220、280″。這問題已經夠蠢了,沒想到他還能接著問我個更蠢的問題:”要在哪一站下車”。我就破防了,叫他自己去Google。心中覺得太扯了,這種就是很明顯的伸手黨,沒有半點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這人列為絕對不想再往來的名單中了。以後有重要的事情,一定不會拜託他去做。

李笑來說道:”現在的資訊非常發達,每個人之間都有很多交流溝通的機會,尤其是接觸到很多牛人的機會。想要和他們產生聯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最終只能停留在加上對方的好友,翻翻朋友圈的層面。

那與其如此,還不如想幾個好問題,在洽當的時機提出來,更有可能給這些人留下印象,為以後的交流奠定基礎。即使最後沒有成功,那你也得到了一個好問題的答案,這本身就已經非常有價值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