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管理 有限資源

意志力是有限資源,3個補充方法教你迅速恢復戰力

你是否也曾經歷過意志力的缺口時刻?工作到一半,腦袋突然空白,或者前一秒鐘還在專注工作,後一秒鐘就受不了誘惑,點開手機刷社群。

這就是意志力不足所造成的後果。

其實,意志力它會在一天當中逐漸消耗殆盡。你可以把意志力想像成是手機上的電量表——每天早上,電力都滿格,而每當你使用它,就會少掉一些電力。一旦消耗過大,電量從綠色轉為紅色後,你就會完全沒法做任何的思考和決策。

並且,由於意志力的供給有限,每次發揮意志力去做事,就會提高你稍後落敗的可能性——比如忍耐了整整一天後,深夜你會受不了點心的誘惑。或者是你剛完成了一場艱難的挑戰,那麼你接下來就會完全放空,不想思考任何事情。

因此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它就像食物或是睡眠那樣,是必須加以管理的個人資源,你需要像在皇宮外頭站崗的衛兵一樣,要謹慎控管出入人員。1

透過本文,你將學到:

  1. 意志力為何會耗盡,它的運作原理
  2. 如何正確進行工作與休息的配比,達到精準休息
  3. 簡化你的生活,降低意志力的損耗

做決策會消耗意志力

人腦中有多個神經網路,是「多元政體」,在做決策時他們會互相競爭。

例如,你眼前有一塊很好吃的蛋糕。你想要吃蛋糕這是一種情緒。但是你害怕變胖,這也是一種情緒。而你要是不吃了這塊蛋糕,怕駁了晚宴主人的面子,讓人說你不合群,這是另一種情緒。而不合群就不群,你就是這樣有個性的人,這也還是一種情緒。

在你的腦中,就是這些情緒在互相打架,互相爭奪發話權。

而你的前額葉皮質,就是一個裁判,要決定這些聲音中誰說得有道理,就是你要慢一點決定,看看哪個情緒說的對(不是誰大聲就對,而是誰說的對)。

而在這決策過程中,前額葉皮質會需要消耗意志力和很多的能量。

一天中不同時間段的工作效率是不同的

人的狀態並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會隨著時間的不同而不同。

根據《睡眠革命》中的晝夜節律圖——人體在早上10點左右的靈敏度最高,下午2-5點身體的協調性、反應速度和心肺功能最高。隨著太陽下山,褪黑激素開始分泌,身體會準備進入睡眠恢復階段。所以對於腦力工作者來說,早上的工作效率普遍會比下午好,而熬夜工作是最差的選擇。

《見機》這本書也說,一般人都是上午情緒好,注意力也集中,辦事效率也高;到下午就不行了,精力和情緒都不好;晚上又有一個回升。 做事開始和結束的時候我們很投入,中間就容易鬆懈。

所以,雖然人與人之間有差異 —— 有的程序員、作家或其他職業的人,在深夜無人打擾的狀態下工作效率更高(屬於夜貓子)。但即使如此,還是可以歸納出一個基本事實 —— 一天當中不同時間的工作效率是不同的,對於工作來說,並不是每一分鐘都是一樣的。2

也就是說,有時間是一回事,人的狀態又是另一回事。

希特林是美國一家著名獵頭公司的CEO。他每天6點準時起床,鍛煉、閱讀,思考一天最重要的事。有一天,他心血來潮,決定給他認識的20位知名公司高管發郵件,問問他們早晨都是幾點起來的,如何安排。

他一共發了20封郵件,收回來18封。

結果顯示,這些高管無一例外都在6點之前就起床了,最晚也是6點整。這讓希特林非常吃驚。更吃驚的是,這些高管都能充分利用好早起的這段時間,不管是用於閱讀、思考,還是用於鍛煉身體,總之是一些平時需要強大意志力才能完成的事。

希特林不是第一個發現高管喜歡早起的人,勞拉·萬德坎姆在《一流成功人士早餐前都做什麼》書中列出了更多喜歡早起的知名企業家:

  • 蘋果前CEO喬布斯:每天6點多起床。
  • 蘋果CEO蒂姆·庫克:每天早上4點半開始發郵件。
  • Square CEO傑克·多西:每天5點半起床。
  • 著名投資人傑夫·喬丹:早上5點到辦公室。
  • 思科前首席技術和戰略官帕德馬錫·沃里奧:每天4點半就會起床。
  • AOL CEO蒂姆·阿姆斯特朗:每天5點起床。
  • 富士施樂CEO尤素拉·布恩斯:每天5點1刻起床。
  • 愛立信CEO衛翰思:很少在8點以後踏進辦公室,很早就起床。
  • 沃達丰CEO維迪諾·克勞:每天早上6點起床。

為什麼這些企業家都喜歡早起?

一個直接的理由是,他們一旦投入到白天的工作,一般很少有機會抽身,為了爭取一段“屬於自己”的時光,大多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但這個習慣,卻給這些高管帶來一項意外的收穫:

早起,讓他們把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光留給了自己,這也是他們都能在這段時間幹一些需要強大意志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的原因。一般的上班族,最害怕的就是早起,許多人還形成了“報復性晚睡”的習慣。他們晚睡的理由,也和那些高管們一樣,都是想要找回“屬於自己”的時間。只是,下班之後,是經過一天疲憊的工作折磨後剩下的“垃圾時間”,質量不高。所以,大部分人只能利用這段時間放鬆自己,要麼用來看視頻、聽音樂、打遊戲,要麼聚會喝酒、聊天,總之都是休閒娛樂。

而每個人的精力都是差不多的,相比晚睡的人,早起的人,只是把醒著的時間段往前移動了幾個小時,將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間”留給了自己。美國的心理學教授喬西·戴維斯說 : 人在一天之中精力最好最頂峰的高效狀態,也就兩個小時而已。

《一流成功人士早餐前都做什麼》想要提醒我們的正是這點:不要忽略了時間和能量“前置管理”的重要性。許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較量,本質上就是身體與身體之間“田忌賽馬”式的較量,只要稍微掌握一點身體能量分配的訣竅,就能輕鬆贏得比賽。

既然早上工作效率最好,熬夜最差。那你就得將最重要的工作安排給早上精力最旺盛的時候,而將最不需要動腦的工作(一些瑣事或是娛樂),用傍晚的時間去完成。而不是相反的,早上爬起來,卻先看短視頻或是投入在跟同事閒聊等瑣事上,等到接近傍晚了,發現工作沒做完,才要熬夜加班了。

就是同樣一件工作,你用早上的精力去完成,可能只要1小時,但是當你用傍晚(意志力已磨損殆盡)的時間去完成,可能就要2-3個小時了,所以以時間管理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事情要安排在最早,意志力還是滿格的時候去做。(如果你是夜班的,那就是反過來,反正意思就是剛睡醒時通常精力最高)

一天中不同時間段的工作效率是不同的

所以,你是想利用這個時間做最重要的事,還是白白浪費掉,取決於你想不想過一種高效的生活。

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情,會決定你一整天的基調

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情,會決定你一整天的基調,並會像增長渦輪一樣正向增強。

以我自己為例,我是自由業,時間全由自己安排和掌控,而我發現如果我起床後的第一時間是去拿手機看漫畫,或是打開電腦玩遊戲的話,那麼我那一天基本上就毀了,我不會再做任何正事了,全天都會是我的耍廢日。

原因是這些娛樂活動會拉高我的閾值,而正事跟它們相比起來就真的太無聊了。並且我又是自制力很弱的人,腦中沒有一個暫停鍵,只要一開始玩我就會玩到底。而當我一整天最有精力的時段都被消耗掉後,我後續的精神狀態也就不允許我做任何思考了,所以只能繼續任由娛樂來綁架大腦。

那這怎麼破呢? 很簡單,就是從起床的第一件事抓起。我不先拿手機了,我後來就改成一起床就先看書或者寫作,很神奇的是,只要正事先做,這氛圍就會一直維持,直到晚上為止。

事實上有非常多名人最重視的就是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情,像是Gary halbert就建議人們應該起床後就馬上去慢跑,他說慢跑後的興奮感可以持續一整天。3

這套計畫的秘訣在於: 你不必將注意焦點放在如何有一個完美的一天,而是放在每天有個精力充沛的開始。也就是說,正面的能量會創造出正面的動力,且會像個渦輪一樣,越滾越大。

預設選擇會決定你的成就水準

在《the one thing》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例子:

研究工作者分析了10個月內,指派給8位法官的1112場假釋委員會的聽證會(佔了那段期間以色列假釋申請總數的40%)。整個過程非常辛苦,法官必須聽取辯詞,每天要處理14-35件假釋申請案,花6分鐘左右決定是否准駁,而中間只有暫停兩次(休息和用餐)。

而研究結果很耐人尋思——早上休息過後,申請假釋獲准的機率達到最高,為65%,然後急轉直下,結束時掉到0。

這表示說,當法官的意志力逐漸耗損後,他們的心裡就會掉進「預設選擇」中,而法官的預設選擇就是「不」,當他們有所懷疑又沒精力去深入了解時,囚犯就只好繼續待在牢裡(這能理解,因為讓囚犯繼續待在牢裡不需要什麼糾結,但萬一讓還沒悔過的囚犯跑出來,那就麻煩了),這對於想要獲得假釋的假釋犯而言相當不利。(被安排在下午時段的就只能自認倒楣)4

這延伸出來的洞察就是: 預設選擇可能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當意志力用盡時,我們都會回到預設選擇中。

於是這帶出了一個問題: 你的預設選擇是什麼?

當你的意志力薄弱時,你會振作起來,專心做手頭上的工作,還是會頹廢下去,任憑那些令人分心的事情牽著你的鼻子走?

預設選擇佔了90%你所做的無意識決定,被預設選擇牽著鼻子走的人,通常成就都是平庸無奇。(除非你的預設選擇有調教過,都是良好習慣)

管理能量

時間管理的上層問題是意志力問題。而意志力管理的上層問題是能量問題。如果今天精神不好,做什麼都想打哈欠,那其實也用不到時間管理了,因為你根本沒法做什麼深度的工作(沒法集中精力)。

再往上追溯的話,意志力不好的原因,可能是沒有運動習慣,或是都吃垃圾零食,以及睡眠品質不好(可能一天睡不滿6小時)等等。

所以時間管理是你在基本條件都達標後,才有條件去執行的事情。(如果上層問題不解決,那時間管理的成效也不大)

那既然意志力是一種能被管理的能量,良好的能量管理有三部分:
(1)回復能量
(2)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3)增加你的能量儲備

對應的有——精確休息、能量補充、簡化生活……,接下來會一個個解說。

精確休息(科學休息)

高強度的腦力工作者想要進入專注工作的心流狀態是很難的。像是可能到辦公室後,跟同事聊聊天、去裝個咖啡、翻下手機,看一下時間半個小時就過去了,但還沒寫一個字呢。而好不容易進入集中狀態,都已經是下午了。

所以很多人有一個誤解是,萬一好不容易進入到心流狀態,那就要硬憋著,持續專注的時間越長越好,等到把所有工作都弄完了再去休息。

但是,這種方式呢,雖然的確可以讓你持續工作3小時之久,但之後就會非常疲憊,精力耗盡,無法再次集中精力了,會導致你接下來一天的時間可能啥都幹不了。所以如果你想要在一天中都保持精力充沛,就得採用更科學的休息方式——脈衝式休息。(類似脈搏一樣,有穩定的頻率)

所謂的脈衝式休息,就是要強制自己在”固定的時間”裡休息,有點類似於以前求學階段時,每上課50分鐘,就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這段時間你可以起來走走,跟同事聊個幾句等等。這個方法在很多提高工作表現的書裡都有提到,比如《時機管理》、《狀態的科學》、《巔峰表現》,有的研究說最佳間隔時間是每工作52分鐘休息17分鐘,也就是52+17,而其他的研究說是50+7,51+9等等。但沒必要搞那麼複雜,就差不多是工作5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

那麼,為什麼要間隔休息,這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原理是我們大腦細胞在工作的時候,會大量消耗能量,這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細胞代謝的副產品,叫做“腺苷”。而如果長時間高強度工作,那腺苷就會大量堆積,人們就會覺得深度疲憊、情緒煩躁,精神無法再集中。而定時休息,就等於是在腺苷濃度還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就即時清理,讓大腦始終保持在一個清醒的狀態。(類似於你運動時肌肉會產生乳酸一樣,同樣要藉由休息來恢復乳酸堆積所產生的痠痛和疲憊感)

所以也就是說,正確的工作方式是累積做一點後就趕緊休息,即時清除,而不是累績到一定濃度後爆發。5

番茄工作法

我們人腦中有個叫「丘腦網狀核」的組織,他扮演的是和電腦一樣”任務切換”的功能,但是人腦的工作切換能力不像電腦那麼快,並且中間有耗能。

比如,你在工作時,被家人叫去買午餐,雖然路途只有5分鐘,但當你買回來,要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時,那個重新專注的時間可能要花費超過30分鐘。也就是說,人腦每一次的工作切換都有成本,多任務進行意味著極大的資源浪費。(要不停的切換任務,中間都有轉換成本)

於是,很多人開始研究,到底多大的時間切片,是能保持注意力的最優解,以及切換的頻率要多快,是人腦最佳的工作頻率。

在1992年,”弗朗西斯科·西里洛”發明了番茄工作法。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將人腦這顆CPU切割為以30分鐘為單位的時間切片,每集中精神25分鐘,就要花5分鐘的時間作休息,讓大腦放鬆。(不過番茄工作法是民間實驗的,沒有科學驗證,缺點是25分鐘太短了,這個打斷的頻率太高了,不適合腦力勞動。而《見機》和《巔峰表現》這兩本書裡提到的都是工作50幾分鐘休息10幾分鐘,都有過多次對比研究,比較可信。)6

從時間管理的角度來看,就是以最佳的時間切片單位,來保證注意力的專注度,以減少切換工作任務過程中的時間浪費。7

在《認知覺醒》中,周嶺提到:「番茄工作法符合學霸模式的所有特徵:極度專注、主動休息、循環往復。」

他說他每次閱讀和寫作時,按下計時鍵後就不再管時間了,讓自己完全專注地投入其中,直到提示音響起為止,中途除非有特殊事項需要中斷,否則會將其餘事情全放到一邊,等專注時間結束後再處理。

而一到休息時間,他會立即闔上書本或讓雙手離開鍵盤,做些跟閱讀和寫作無關的事情,比如: 看看窗外、收收衣服、拆拆包裹等等。

而其中的關鍵點——”主動休息”的動作一定要堅決執行。

因為很多人在一開始的時候,由於精力分散的還不夠明顯,就不願意主動停下來,但這往往得不償失。主動休息就像是喝水一樣,當感到很渴的時候再喝水,其實已經晚了。所以要想將精力維持在高位,就得將休息和恢復,提高到戰略的地位上,堅決執行。

休息時要斷網

你來猜一下,當你在”番茄工作法”休息的階段中,做哪個的休息效率會最高?

1.什麼都不幹,作作白日夢,或伸展運動
2.喝咖啡
3.跟同事聊天
4.讀讀新聞,看漫畫影片,查看電子郵件

其中的第4項是我們大多數人最喜歡的休息方式,但是研究結果表明 —— 上網不但不能幫助休息,反而會讓自己更累。我們最大的誤解就是將娛樂和休息給混為一談,通常休息是為了讓注意力和意志力回血,但上網會消耗注意力,比如閱讀資訊,或是決定是否點擊,是否購買之類的決策行為等等,這些都很耗腦力。

再來,第二項,喝咖啡也沒用。

咖啡因提神的原理——他不是降低腺苷濃度,而是阻止身體感受到腺苷,等於是騙過了大腦,讓他接收不到腺苷的信號,覺得自己不困。但其實這時候腺苷仍然在身體內堆積,而等到咖啡因一過,那個勁一下上來,人反而會覺得更困。

所以根據研究,真正有用的休息是1,3這兩項(什麼都不幹和跟朋友聊天)。

休息就是單純的讓頭腦進入”發散模式”中,你需要找個不需要費力的事情去做。例如做白日夢、織毛衣、擺弄花草、散步之類,關鍵是「不動腦」,不做任何會消耗意志力的事情。8

在你有把握的地方停下

定時休息時,工作要停在哪兒比較合適呢?

徐玲就提到說 —— 他寫文章的時候,之前都是停在卡殼的地方,就是沒有思路了,剛好停下來休息一下。但是他發現這樣會有個問題,就是當休息10分鐘回來,再次開寫的時候特別的困難,遲遲進不了狀態。因為本來就是停在這,休息回來,就更沒思路了。

後來得到老師”賈行家”教他了一個方法 —— 就是不要停在卡殼的地方,而是要停在你”有把握”的地方。

比如這一段,你已經想清楚要寫什麼了,只差落筆,很快就能搞定,那這時就可以果斷停下,去休息。等10分鐘回來後,就可以接著你有把握的地方繼續寫,等於是毫無壓力的冷啟動。然後等這一段寫完,你也進入了專注狀態,就可以接著構思下一段的內容了。

這講究的就是讓你進入專注前的摩擦最小化。

意志力需要能量補充

我們大腦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 爬蟲腦,哺乳類腦,新皮質腦。(三腦理論不嚴謹,只能當作粗略描述)

第一層是爬蟲腦,主要負責維持生存的最基本功能(呼吸、心跳、血流、新陳代謝…..);第二層是哺乳類腦,主要負責情緒運作(獎賞、舒適、厭惡、警戒……);而最外一層是新皮質腦,主要負責認知功能(語言、思維、計畫、算術……)

在人體中的成長的順序是這樣 —— 先有爬蟲腦,再進化出哺乳類腦,最後再進化出新皮質腦(人的大腦皮質在20歲時才會成長完畢,所以青少年時大腦沒發育完,會做些很笨很衝動的事情)。也就是說,爬蟲腦是最內層,哺乳類腦是中層,新皮質腦是最外層。

而根據「後進先出」理論,當資源不足的時候,在大腦的能量分配上,會優先分配給”前輩”,也就是掌管調節呼吸和神經反應等的部位,而最後發展的新皮質腦往往會得不到能量(吃飯時間到時,總是最後才搶到食物),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遭遇緊急狀況時,大腦會突然超載腦袋空白一樣,因為提供思考能力的新皮質腦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能量。

在2007年《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提到了以營養和意志力為主題的幾篇研究。在研究中,研究人員指派的任務有兩種,一種會用到意志力,另一種則不會,然後衡量每次任務前後的血糖水準。其結果顯示——運用到意志力的參與者,他們的葡萄糖水準會顯著下降。

而在另一個測試中,在兩次任務途中,讓一組受測者喝一杯用糖粉沖泡的檸檬汁,另一組則喝用甜味劑泡的檸檬水(安慰劑)。在後續的測試中,安慰劑組所犯下的錯誤,為喝到真正糖水那組的兩倍以上。

這些研究的結論是——意志力是一種”心靈肌肉”,除非你補充能量,不然每進行一項任務,在下一個任務中所能用的能量就會越少。9

所以為了發揮最好的表現(讓血糖長時間處於穩定狀態),我們是真的需要”餵食心靈”——例如準備複合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這些高能量的食物(像是下象棋的選手,耗腦過大,總是會備幾塊巧克力吃)。只有當你的能量充足了,你才能做任何有需要調用意志力的事情。

簡化生活

既然抵抗誘惑會消耗意志力,那麼高手就會好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環境,把各種誘惑降到最低。比如說,如果食物對節食的人來說是個巨大的誘惑,那高手就不會輕易節食(不會浪費精力在對抗食物誘惑上)

或是將日常瑣事都統一,像是賈伯斯總是會穿同套衣服——三宅一生設計的黑色高領毛衣和破舊的牛仔褲。好像都沒換過一樣,就是因為他深知自己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不該浪費在日常的小事中。

而具體的能量管理,你可以學習斯科特·亞當斯(呆伯特漫畫作者)的做法——他對於能量輸出方面非常的小氣,為了減少能量消耗,有時候家人讓他一起的活動他都不去。亞當斯做事的優先級,第一就是自己的能量,他會很早起,4點就起床了,然後用一台專門的電腦,站立著寫作。這個時間點它的能量最充足,這個姿勢也最有利於靈感迸發。

根據亞當斯自己所說,他是個追求系統的人,通常講目標的人,追求的是”優化”,而講系統的人,追求的是”簡化”。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這個差別,亞當斯的妻子是個優化者。比如全家人晚上出去吃個飯,亞當斯的建議總是到飯店吃完就回家。可是他妻子卻不是這麼想的,她會非要規劃一下這趟行程的”效率”,總是要安排一些別的事情,比如”順路”去商店裡退個東西。

在90%的情況下,優化的確能提高效率,但是優化的越詳細就越有可能出錯,而一旦出錯就是無止盡的麻煩,非常消耗精力。所以亞當斯堅決反對優化,我們怎麼就不能老老實實地吃個飯呢?

關於優化和系統的比較,你可以這樣假想,比如我們在騎摩托車時,總是會在路上遇到一些”闖路仔”(通常會是外送員),他們總是想要騎到別人前面去,明明就沒什麼空間了,還硬要鑽來鑽去,一直加速,甚至會闖紅綠燈。雖然在平常的情況下,他們騎得是比別人快,是真的能提早到達目的地,但同時也容易出車禍,而一旦出車禍,輕則小擦傷要花一堆時間等交警來,還要跟擦撞者達成協議。重則車子報銷,人住醫院,要花很多時間做康復。所以從風險成本的角度來考量,這些省下的時間好像也沒那麼賺。

優化是一種目標思維,你應該不惜一切代價想方設法地完成一個目標。而系統講究的是長期的高質量輸出,你不在乎哪個具體項目的成敗,只有簡單,你才能堅持。10

根據吳軍所說,他自己就是個”世俗意義上的笨蛋”——常常忘東忘西的,如果你叫他出門時順便寄個信,他是一定會忘記的那種,非得要額外的安排專門的時間去寄信。他說他記性不好,如果外出辦別的事情的時候順便去做,那十次裡總有兩三次忘了。有些信又比較重要,所以只能用笨方法,為寄一封信專門花半小時跑一趟路。

他說道,在他過去是”聰明人”時,曾經錯過最後期限,但是變成”笨人”後,這種事就再也沒發生過了。

所以重視能量管理的人都講究系統,系統就是簡化,簡化生活中的瑣事,只有簡單才能長期堅持。(優化過度容易出麻煩,麻煩不僅消耗能量,還解決不了大事)

減少關注圈對你時間的佔用

減少那些你無能為力的事情(關注圈)對你時間的佔用,而是把時間精力都集中在自己能改變的事情上(影響圈)。

比如,少管別人閒事 —— 少看新聞媒體、名人八卦、時事,以及少用社群平台。你的生產力來源自注意力在單位時間上的投入,但如果注意力都放在你無法改變或是跟你無關的事情上面,你就沒精力和時間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了。

或者,是像儒家所說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一般人在做事的時候,不免俗的會去考慮做這事之後所能得到的回報。

但是儒家思想講究的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每天就日日不斷堅持做一樣的事情,像是華杉自己每天早上5-7點就是雷打不動的寫作時間,持續了十幾年不曾中斷。這樣的好習慣也讓他出版了《孫子兵法》,《資治通鑑》,《論語》,《超級符號》,《華與華方法》等一系列的好書籍。

他不會去想著說當下每日做的事情有沒有什麼回饋收穫,就是笨笨的做就對了。

一方面是對於需要長期耕耘的領域來說,短期的成效都不值得一提。另一方面是這世界不歸我們控制,我們只管努力,把結果交給命運和運氣,當你對於結果沒有要求了,就能堅持,因為你能堅持的是自己的本分,是你的使命價值觀。

而如果過於注重當下的回饋,就會有得失心。

像是很多Youtuber創作者他們的內心已經扭曲了,他們是以觀看數或是好評等來定義自己的價值。這會導致他們的動機變形,不再享受著創作的過程,而是以獲取關注當作目標。

只要觀看數不高,結果不順遂,就很容易產生憂鬱情緒。

增加能量儲備

能量並非天生的,有很多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能量值。

高生產力者的能量計劃如下:

(1)每周運動3-5次,每次最少40分鐘。

(2)每晚睡滿八小時。

雖然有些神人一天睡4小時就夠了,但這可能是他們基因上的優勢,無法複製,所以一般人還是要老實睡到自然醒,別想著玩遊戲、喝酒、跳舞、玩通宵,熬夜對於能量管理來說百害而無一利。

在睡覺時有幾個訣竅,晚上不要用腦過度,不要喝酒,也不要用手機、電腦或iPad 之類的電子產品(這些會產生藍光,影響褪黑激素分泌,讓人無法入睡)。

且最好把鬧鐘關掉,因為高效休息是要跟著睡眠周期走的,讓身體自然醒來是最好,鬧鐘會打亂身體作息。中島孝志在《4點起床:最養生和高效的時間管理》說:「鬧鐘不會照顧你的睡眠週期,時間一到,就會把手伸進你的腦子裡,讓你的腦子發生一場大地震。因為你是被鬧鐘吵醒的,大腦深處其實還睡著,所以明明睡了8小時,可總會覺得沒睡飽,整個人昏昏沉沉的。」11

(3)放棄高糖,改吃粗纖維和粗加工的食物。這樣的食物能讓你的血糖在一天中保持平穩,避免忽高忽低。且理想的飲食是少吃多餐,一天吃四五餐,每次吃七分飽。

當你搞定了能量問題後,你才能搞定意志力問題,也才有資格談時間管理問題。

意志力FAQ

為什麼我明明睡得很飽,還是覺得意志力不足?

睡眠時間足夠是基本條件,但更重要的是睡眠品質。熬夜、睡前看手機、被鬧鐘驚擾都是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的原因。改善這些習慣,讓身體得到深度休息。

我該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和休息時間?

每工作50分鐘,就插入10分鐘主動休息。這個脈衝式工作法既保證專注效率,也避免意志力過度耗損。

工作時感到疲憊,該怎麼快速恢復精力?

可以吃些高碳水、高蛋白的食物,或者泡一杯咖啡/茶。這可以快速恢復血糖水平,讓意志力迅速回血。

如何避免生活中的不必要消耗?

盡量簡化生活,避免非必要的社交應酬、瑣碎事務。也可以減少使用手機或社群軟體,避免分心。

資料參考:

  1. 《The One Thing》 ↩︎
  2. 《數字時代的效率手冊》 ↩︎
  3. 硼信件 第1章  ↩︎
  4. 《The One Thing》 ↩︎
  5. 徐玲〈做高數題,AI怎麼從學渣到學霸的〉  ↩︎
  6. 萬維鋼〈問答: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嗎?〉 ↩︎
  7. 劉潤〈番茄工作法: 人真的可以三頭六臂嗎?〉 ↩︎
  8. 萬維鋼〈科學休息法〉 ↩︎
  9. 《The One Thing》  ↩︎
  10. 萬維鋼〈見機小議 : 從時間管理到能量管理〉 ↩︎
  11. 《認知覺醒》 ↩︎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