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做最重要的事,這件事情,在商業中是個很重要的概念。
但大部分人並沒有把這件事情執行到位。
比如,根據經濟部統計,多數人在創業中是失敗的。
你上網搜尋一下資料,一般民眾創業,一年就倒閉的機率高達90%,而存活下來的10%中,在5年內,又有90%會陣亡。
也就是說像你一樣有想法,並付諸行動的人中,前5年的陣亡率是高達99%的。
這機率不管放在任何遊戲中,都會是地獄模式。
甚至那些倖存下來的,也不代表正在賺錢。
我有些朋友創業超過5年,但其實都是在苦撐而已,他們的實質收入還不如公務員,甚至不如自己的員工。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從業者的思維
你想看看,大多數人一開始在創業或是想賣東西的時候,其實都是從一個【從業者】的角度開始的。
比如,你很會畫畫,你是個藝術家,你想要將你的畫作轉為產品來販售。
又或是你是餐飲的廚師,因為你喜歡烹飪。
而當你在成為廚師前,你更可能的是去上烹飪學校或是學徒制,而不是接受經營一個公司所需要的培訓。
也就是說,其實你並沒有學過如何經營一家公司,如何吸引客戶,以及如何與其他數百家聲稱可以做到同樣事情的競爭對手,給區分開來。
包含我有些朋友,都是在某個領域中擁有天賦,或是對某個領域有興趣,想著要靠那個領域來吃飯。
他們會想說,我這麼會做產品,拿去賣不是鐵定賣爆的嗎?
但多數人沒學過行銷概念,不曉得怎麼把產品給行銷出去。
產品好,和市場知道你產品的好,這中間是有落差,有一段路要走的。
一間快餓死的餐廳和有好幾家分店的餐飲事業,他們之間的區分往往不在於食物本身的好不好吃上面,而是在於對食物的市場營銷中。
也就是說,你不光是會創造價值還不夠,你還需要傳遞價值,讓市場知道。
像億萬富翁一樣思考
想要擺脫這一切。
你需要改變你的思維,像一個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一樣思考。
- 首先要了解這群人是從哪裡獲得收入?
- 他們花時間在什麼上?
- 他們專注於哪些任務?
其實對於這群高收入份子,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只投資會帶來正回報的資產上。
資產種類很多,但對於他們來說,最有價值的就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時間。
那他們是怎麼度過他們的時間呢?
是不是像一般人一樣,對社交媒體上癮,瘋狂的刷IG和臉書,或是不斷檢查Line呢。
答案很明顯不是這樣。
很多億萬富翁是不使用郵件和手機的,甚至會脫離網路。
以全美最大獨立美髮沙龍品牌創辦人- John Paul DeJoria為例
他過的就是科技含量極低的生活方式。
他著名的是完全不用電子信箱,只靠著電話、傳真及助理,來打理分佈87國的生意。
他的說法是:
如果我發送電子郵件,我會被淹沒的。
– John Paul DeJoria
當然你不用像他那麼誇張。
但這指出的是,有時候你每隔15分鐘就要檢查一次手機,確保沒有漏接Line訊息的這種行為,會讓你無法進入到能產生收入的深度工作中。
大多數個人或者公司無法獲利的原因,就是對於這【小雜物】的癡迷。
像是不斷檢查任何社交訊息和郵件等等,浪費多數時間在低效率的勤奮中。
這些瑣事會讓你忙碌,但無法掙錢。
你可以看看你個人或是公司,有沒有遭遇下面的任何一種症狀:
- 不知道下一個客戶來自何處,沒有頭緒
- 每天忙於瑣碎的雜事
- 總是處理低收益的事情,沒有賺到該有的利潤
- 陷入經營困境,破產邊緣中
- 產品和服務質量較差的競爭對手,卻比你更成功
如果你對於上面的答案都是【是】,那你可能是處於一種低效率的勤奮中,以一種【被動】的狀態去追逐客戶。
但一間良好體質的公司應該是:
- 客戶追逐你,而不是相反
- 有可預測性和一致性產生新的潛在客戶,客戶和收入的方法。
- 只與實際上可以提供幫助的高素質潛在客戶交流。
你需要創建一個系統,那個系統可以自動化的為你帶來顧客,並且你可以用最少的人力來管理。
你唯一需要關注的,就是會產生收入的高槓桿活動就好。
在市場的機制中,是由供需關係來決定的。
市場並不是要你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而是要你去解決問題。
在消費者的心中,是你出售的解決方案價值大於你要的價格,他才會購買。
簡單來說,你要圍繞著客戶的苦惱和需求來建立解決方案,從而獲得獎賞。
你解決的問題越大,你能獲得的獎賞就越多。
所以你的重點應該是要放在密切了解市場中潛在顧客最深層的慾望,痛苦,恐懼,希望和夢想上。
比其他的競爭對手更了解你的顧客,然後精心的製作營銷訊息,以及有效的傳達你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但這裡並不是說好產品不重要。
而是好產品只有自己知道是沒用的,你還需要有效的傳達,讓市場知道你產品的好。
往往東西並不是最好的那個會被賣出去,而是最會行銷的那個。
4%努力造成64%成果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子的,巴菲特的私人飛行員,有感於自己已經一把年紀了,但還沒有做出什麼豐功偉業來,於是想找巴菲特請教。
巴菲特就叫他寫出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25項目標來。
然後,巴菲特讓他審視這個清單,圈出其中最重要的5個來。
巴菲特就跟他說:【你現在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飛行員回應:【知道了,先把精力放在那5個最重要的目標上,剩下的20個,閒暇之後有餘力之後再慢慢完成。】
這還滿有邏輯的吧,很符合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但是這時候巴菲特說了一句有意思的話:【
不,你搞錯了。
那些你並沒有圈出來的目標,不是你應該在閒暇時間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應該盡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應該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它們。
不花任何的時間和注意力在它們上面。】
我一直都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一件事情你要用十年來做都不一定做的好了,何況是一年做十件事情。
比起「有所為」,「有所不為」可能更加重要,也就是,關鍵在於【不做什麼】。
在這個觀點上,孫子兵法也有相同的見解。
在孫子兵法的【虛實篇】中,核心的概念是【以實擊虛】,以我之實,擊敵人之虛。
敵人有實有虛,我也有實有虛,我要怎麼想辦法把虛藏起來,讓我的實去面對敵人的虛呢?
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用虛來換,主動把一些地方放棄,讓他虛,然後把所有資源調到實處來加強,讓加強的地方得以實。
資源有限,不管是財力,人力,還是你最重要的注意力,不可能所有地方都做實。
戰略首先不是選擇我要做什麼,而是選擇我要放棄什麼,虛實就是放棄的智慧。
你什麼都想要,你就什麼都得不到。
當你通過放棄其他資源,集中火力強化特點時,那不管是任何競爭對手面對你的特點時,他都會是虛的。
以搜尋引擎為例,1995年Yahoo創立了搜尋網站的經營模式,他為了讓訪客停留更久,不斷的在首頁上添加新聞,天氣,運動,娛樂等等。
整個頁面密密麻麻擠滿資訊。
而到1998年Google成立時,他不理會當時主流這種博取眼珠的方式,採取了完全相反的策略。
Google的首頁上除了搜尋框一無所有,空蕩蕩的,他選擇把所有的資源投入在搜尋功能,這一服務上。
結果你也看到了,Google成為了現在第一大的搜尋引擎。
有個很有名的帕累托法則,或者你可以稱他為80-20法則。
帕累托是一位意大利經濟學家,他當初觀察時發現,義大利的80%財富是被20%的人給掌控。
他點出了
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著無法解釋的不平衡。
這包含了方方面面,比如
- 你20%的言行細節,影響你80%的人際關係。
- 你20%的生活習慣,影響你80%的身體健康。
- 你20%的從事嗜好時間,為你創造80%的人生樂趣
而這概念同樣也適用於你的業務領域上,比如
- 20%的客戶造成你80%的營收
- 20%的行銷活動,造成你80%的營業額
你可以嘗試把你所有的業務活動都平攤開來:
檢查電子郵件 | 創建系統和流程 | 招聘中 |
撰寫銷售文案 | 提供優惠和促銷 | 跑腿 |
與客戶交談 | 培訓員工 | 進行網絡研討會 |
開會 | 創建銷售漏斗 | 創建提案 |
製作Facebook廣告 | 發送郵件 | 策劃 |
查看分析統計 | 拍攝影片 | 面試 |
80/20法則意味著,你應該要忽略80%的業務活動。應該將它們外包,這樣你就可以專注於產生收入的前20%。
而這80/20規則同樣應用於80/20規則本身。
也就是說,收入的80%中的80%來自你的行銷活動的20%中的20%。
簡單來說,4%的行銷活動,創造了64%的營收。
在行銷活動中,削減了96%的很少或根本沒有收入的活動後,這就是收入最高的4%的活動:
撰寫銷售文案 | 提供優惠和促銷 | |
進行網絡研討會 | ||
創建銷售漏斗 | ||
策劃 | ||
拍攝影片 |
因為這4%的活動,實際上為你的業務帶來了64%的收入。
所以你可以僱用其他人來做所有的其他事情,把你從那96%瑣碎的細節中給解放出來。
你不應該將時間花在無聊的低價值任務上。
因為在時間成本上,你每花一分鐘在執行低效率任務時,同時都是在浪費你花在高槓桿領域中的時間。
比如以一個具規模的Youtuber來說:
最具價值的可能會是他腦中的創意企劃,或是他的個人IP。
所以需要他露臉或是聲音出來。
而其他瑣碎的攝影,剪輯,後製,其實都可以交代給員工或是外包出去。
有一個笑話是,如果有一千美元掉在比爾蓋茲面前的地板上。
那只要他彎下腰去撿那筆錢,他就虧了。
因為以比爾蓋茲的收入來看,他每秒能賺250美元,彎腰撿錢這行為可能需要6-7秒,早已超過那錢的價值了。
他完全可以把這時間運用在其他更有價值的地方上。
這故事指的是,你也可以算出你單位時間的價值。
你每月賺多少錢,除以你工作的時數。
一旦確定了小時費率,您就可以把不想完成的工作,僱用某人以較低費率進行。
把一些重複勞動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打掃,跑腿,煮飯,排隊等等,花錢請別人做。
像是你每小時價值1000元,那你在吃飯時跟別人排隊的時間,完全可以用外送平台來代替。
把精力集中在那4%真正推動你事業和收入成長的地方,而其他96%的事情一樣要做,但是你可以交給別人來做。
聚焦做最重要的事總結:
大多數人在創業上失敗的原因,就是沒有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對公司來說,那就是賺錢,做最賺錢的事情。
一方面是觀念不對,一開始我們大家都是從業者的思維,想著要怎麼把產品做到最好,但忽略了把產品介紹給市場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我們可能迷戀於【小雜物】,花費大量精力在處理低回報,低效率的事情上。
但以帕累托法則來說,4%的行銷活動,會帶來64%的收入。
我們要找出這4%的事情是什麼。
然後花費大部份精力,專注在這少數會帶來高回報的事情上。